今天是

社科联简介

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,简称黑龙江省社科联,成立于1958年,是中共黑龙江省委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领导下的学术性人民团体,是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性质的部门和省级各学会、协会、研究会以及各市、地、 ...

核心期刊

中文核心期刊(2014)
中文核心期刊(2011)
中文核心期刊(2008)
中文核心期刊(2004)
中文核心期刊(2000)
中文核心期刊(1996)
中文核心期刊(1992)

期刊导读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期刊导读 > 2016 > 10 >

“仁”之古义:勇壮强力有威仪

作者: 石超

关键词: 威仪 身体观 美且仁 予仁若考 即貌言仁

摘要:

“仁”字在《说文解字》中有“”“忎”“仁”三种构形,分别对应外在威仪、身心互摄、主体间性三种意象,亦显示了“仁”概念由外而内、由直观而抽象的发展历程,该历程与三种字形在历史上的出现顺序基本吻合。其中,“”之构形出现最早,属古文,亦通“夷”。该构形中的“二”符为“羡划或饰笔”,表示与作为专名的“夷”之区别,意谓“夷族的族风”。进而引申为贵族男子刚猛尚武的外在气象,与西周威仪观所追求的“有威而可畏”“有仪而可象”的使人“畏而爱之”的君子(贵族)修养追求若合符契。春秋时代,学者将其进一步引申为有德君子所应具备的品质之一,然而其侧重外在身体表现的古义未失。更重要的是,孔门论仁亦常常循此古义,将外在修养作为“求仁”之学的起点和“抓手”。

上一篇: 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三种基本共识
下一篇: 谭嗣同对三纲五伦批判的彻底性与虚无化